厚着脸皮上门去讨教。
之前他积累的名声就能发挥作用了,至少获得了去拜访的资格。
到了之后态度摆的端正点,人家发脾气了就受着,等别人高兴了再上去请教问题。
到了这个时候,别人往往会给他讲上几句。
如此这般,学识越来越深厚,名声也会越来越大。
最终实现阶级的跃迁。
而且宋濂绝不是什么腐儒,他很清楚以自己的经历写文章,会遭到什么样的怀疑。
在文章最后人家直接就表明了。
“谓余勉乡人以学者,余之志也;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,岂知余者哉!”
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,我预判了你的预判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