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也能理解,娱乐方式匮乏,再经历了特殊时期,书籍就是人们抚慰精神的最好方式。
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,混合着人们低声交谈的絮语,偶尔传来售货员用上海话报价格的清脆声音。
木质玻璃柜台擦得锃亮。
往里走几步,文学类书架前站着不少戴眼镜的青年。
鲁迅的《呐喊》《彷徨》用牛皮纸包着书脊,码得整整齐齐。
茅盾、巴金等名家的文集备受欢迎自不用说。
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刚复刊不久的《人民文学》《收获》等杂志,封面印着工农兵形象的旧刊和新出的选刊并排陈列,。
刘心武的《班主任》、卢新华的《伤痕》单行本被塑封好放在展台中央,不时有读者拿起翻看,低声讨论着书中的情节。
别管后来人怎么评价这两本书,但是在1979年他们地位都相当于22年的《诡秘之主》。
流行文学~
社科类区域相对安静,工具书架前站着自学的工人,《机械制图》《电工基础》这类实用技术书籍最受欢迎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