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周推了推眼镜,眉头皱成个川字:"这...这理论上是可行的,但以咱们现在的电子工业水平..."他欲言又止地摇摇头。
"所以我做了这个。"陈樾又拿出一沓图纸,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改进后的电子管结构,"电子管小型化生产工艺。咱们自己造不出美国那么大的雷达,但可以做更精巧的!"
会议室里鸦雀无声,只听见图纸翻动的沙沙声。突然,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小李跳起来,激动得把凳子都带倒了:"陈总工!这要是真能造出来,咱们就能提前发现敌机了!前线弟兄们再也不用挨炸了!"
"不止如此。"陈樾神秘地眨眨眼,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,"根据那个飞行员的交代,我算过了,这雷达的精度足够给高射炮指引目标。"他在本子上画了个三角形,"只要三个雷达站配合,就能精确定位敌机位置!"
11月18日,第一台原型机开始组装。陈樾亲自监督每个环节,从绕制特种线圈到焊接微型电子管。工人们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电路,但都铆足了劲儿干活——前线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在空袭中,他们这是在跟死神抢时间啊!
老钳工刘师傅戴着老花镜,小心翼翼地加工着雷达底座,嘴里念叨着:"再精确点...再精确点...这可关系到前线娃娃们的性命啊..."他的徒弟小王在旁边看得直咽口水,生怕师傅一个手抖把零件做废了。
11月25日深夜,保密车间里灯火通明。随着最后一个真空管安装到位,红星1号雷达终于组装完成。这个方头方脑的铁家伙看起来其貌不扬,外壳还是用缴获的敌机蒙皮改的,但陈樾抚摸着它的外壳,像是在抚摸一件无价之宝。
"开机测试!"他一声令下,技术员们紧张地操作起来。示波器上渐渐出现杂乱的波形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车间里静得能听见电子管发热的"滋滋"声。
突然,一个清晰的脉冲信号跳了出来!
"有了!"负责调试的小李尖叫一声,声音都变了调,"东南方向15公里,高度2000米,有东西在移动!速度...速度约每小时300公里!"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