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那怎么知道它飞哪儿去了?"小李继续追问。
陈樾展开一张作战示意图:"这就需要地面配合了。我们会在航线上布置观察哨,侦察兵用望远镜观察航向,通过无线电把偏差反馈给操作员。"
众人面面相觑,这法子也太"土"了。但陈樾信心十足:"虽然简陋,但在现有条件下是最可行的方案。你们想,要是能精准轰炸敌人后方,能少牺牲多少同志啊!"
这句话让所有人都严肃起来。王师傅当即拍板:"我亲自带人加工零件,保证三天内完成第一架样机!"
9月10日的技术部会议上,当陈樾将完整的设计图纸铺开时,赵厂长看着那些分解图直咂舌:"老陈啊,你这脑袋瓜里装的都是啥?连信号塔伪装成树都能想出来!"
"实用主义。"陈樾认真地说,"战场上活下来的才是赢家。你们看这里——"他指着无人机的自毁装置设计图,"万一失控,可以立即引爆,绝不会留给敌人研究。"
很快,整个兵工厂都像上了发条似的运转起来。无线电分厂日夜赶制信号模块,机械分厂三班倒加工无人机零件,连被服厂的女工都在加班缝制特殊的帆布机翼——据说这种帆布浸了桐油,既轻便又防火。
9月15日是个大晴天。在总装车间里,第一架无人机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。前来参观的孙团长绕着这个怪模怪样的飞行器转了三圈,眉头越皱越紧:"陈总工,这铁疙瘩真能飞起来?看着还不如小鬼子的木头飞机结实。"
"孙团长您看,"陈樾掀开旁边的帆布,露出三排整齐的炸弹,"3吨载弹量,飞行半径50公里,够敌人喝一壶的。"
孙团长眼睛一亮,立刻换了副面孔:"那还等什么?赶紧试飞啊!我这就去安排场地!"
三天后,在一个隐蔽的山谷里,30名精挑细选的战士正在接受紧急培训。这些从各连队选拔出来的文化教员、侦察兵和无线电员,将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批无人机操作员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