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我们今天透过前面的忏悔跟调伏以后,现在大乘的根本传承就是安住法门,你必须要回家了,不能老是在相状活动。相状只能当一时的对治。你用清净相来破杂染相,你用善良的相来对治邪恶的相,是不错,但是相状毕竟不是久留之地。就好像你去工作,你工作完总得回家。所以我们可以无住而生心,但是你这个生心,一定要回归到无住的安住法门。所以这个本末兼举,修行你一定要掌握安住力、调伏力这两个之间的互动,缺一不可。
其实严格来说,修行大乘法,必须把六祖大师的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跟神秀大师的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要结合起来,但是重点在于六祖大师的“本来无一物”。如果没有“本来无一物”,“时时勤拂拭”就毫无意义,因为你没有安住。大乘佛法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安住!你不安住,你没有家的感觉,你就落入声闻法了,这是对治法门,权教的法门,不是真实义了。
所以,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显无所得的清净心?就是因为无量劫来,我们经历过很多的变化。从因缘的角度,我们做过转轮圣王,生到天王;我们也到过三恶道。所有的因缘都变来变去,只有一个东西没有变,那个东西从来不变,一路走来始终如一,那个就是你的家了,最安全的地方——就是离一切相的清净本性,你就把这个心住在那里。
(三)开显真实——摄用归体,依体起用
好,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。
我们在开显真实的时候,有两个主题:一个离一切相,摄用归体,这很关键!一定要先摄用归体,你才有资格讲依体起用。先安住力,你才有资格讲调伏力,你才能够即一切法,依体起用。
所以,诸位!在大乘佛法严格来说,你没有明心见性,没有资格谈修证,没有资格谈调伏!严格来说,要以蕅益大师的标准,“未明心性,不得辄论修证。”就是你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。
我们对相状的态度是两个态度:先离相清净,安住,然后再借相修心,把离开的相再借回来。我们先找到本性,再把相状借回来。
比方说,我们借佛陀的相来修皈依。你念佛是不是要有个相状?你忆念佛陀,你要创造一个音声,它也是一个相状;你要拜佛,要有一个佛像,所以你不能执理废事。但是这个时候,你应该很清楚,相状是借来的,你就不会产生攀缘执着;你不会攀缘执着,你就不会启动业力。所以我们是借佛的相状来修皈依,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,修悲悯。
所以我们对相状,你看《楞严经》,其实重点还是在离相清净;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,广开方便门,普门示现,以无量的相状出现。但是因为你曾经回过家,所以你在操作这些相状的时候,不会在相状里面产生执着。你知道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,你是用借彼依正,显我自性,借这个相状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。我必须要借布施的相状,来开显我本具的布施的功德;我必须借持戒的相状,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。
所以,你站在真如的角度,其实外相的成败跟你毫无关系,你只是借这个相状,所谓的“无不从此法界流”,最后“无不还归此法界”。还是回归到你一念心性。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容易受业力干扰,你就完全跟阿赖耶识脱离了,这个是最保险的方法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