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念佛篇) (5 / 10)

作者:妙音0 最后更新:2025/8/15 10:07:50
        九十天般舟,他念到一半的时候,晚上做梦,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前。他念阿弥陀佛梦到观世音菩萨,所以看这个意思,佛菩萨的功德是相通的。观世音菩萨现前的时候,在梦境里面,观世音菩萨做了两件事:第一个,把他的嘴巴打开,慈云忏主身体里面有一条很大的虫,观世音菩萨用他的手把它钩出来,这第一件事情。第二件事情,观世音菩萨用他的甘露的瓶子,灌了几滴甘露水给慈云忏主喝。在梦境里面他看到这两个景象。从那以后,他的病就自然好了。好了还不打紧,智慧大开,一闻千悟,后来他写了很多天台教观的书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可以知道,慈云忏主,他的业障,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力量消的吗?不是。他做了一件事情,叫作转他成自。他成功地把弥陀的本愿功德,透过一种正确的转化,变成自己的功德,这叫易行道。就是说,既然诸佛菩萨临走的时候留下了那么多的本愿功德,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?你没有理由不用它,对不对?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易行道的概念就是说,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适当地把诸佛菩萨已经成就的功德,透过一种正确的忆念转化为自己的功德,那会扫除我们修行上很多的障碍,这个是易行道。但是这个时候,没有明显的要离开娑婆世界而往生到净土的概念。所以这个时候,念佛是什么?它的定位是什么?叫作助行,以修习止观为正行。所以在念佛早期,天台宗的判教,五停心中叫作“多障众生念佛观”。因为正法时代,善根深厚,所以,弥陀本愿的摄受,他的角色扮演一种配套的助行。这是在净土宗的早期的传承。

        丙二、中国传承分二:丁一、圣道门、净土门;丁二、他力门、果地教

        丁一、圣道门、净土门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看后来的演变。进入了中国以后,这个传承有点变化。我们看第二个,圣道门跟净土门。

        圣道门。于娑婆世界,但凭自力,断惑证理,入圣得果之法,名圣道门。

        净土门。称念名号,乘佛本愿,往生净土,入圣得果之法,名净土门。

        净土宗从一种念佛法门而提升到一个净土法门。其实最早提出这种净土的概念的,是在佛灭度九百年时候的天亲菩萨。天亲菩萨作了一个《往生论》,那个时候就强调念佛不只是消业障。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,今生消业障的愿当然是有,但更多的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,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愿。所以,你今天把佛号用来消业障太可惜了,你这个佛号很多功德都没有开显出来,你开显阿弥陀佛大概只有三分之一、四分之一的功德。到了天亲菩萨就认为,念佛应该要加上一种往生的概念,而不只是消业障的概念,所以就把念佛的思想提升到一种净土的思想。所以从那以后,念佛法门叫作净土法门。

        传到中国以后,唐朝的道绰大师就把这种概念做一个判教。他说,大凡今天你的选择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,一生比一生好,透过你的智慧跟愿力断惑证真、入圣得果之法,叫作圣道门。就是你从凡夫到成就圣道,你是在哪里完成的呢?在娑婆世界完成的。好,那你叫作圣道门。反过来,你今天利用你的忆佛念佛,乘佛本愿往生净土,在极乐世界成就圣道的,叫作净土门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讲,这种判教跟龙树菩萨的判教就有一点差别了,这个时候念佛就从一种消除罪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。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?我们解释一下。因为时代改变了。佛法有它的不变性,也有它的随缘性。根机不断地改变,法门当然要不断地修正,因为这个法门的施设本来就是应病与药。法无定法,它有它不变的法义;它从契机的角度,它有它随缘的方便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