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这个死亡的问题,所以他提供了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。这个地方跟退转有关系了,就是让我们能够在那个地方很安稳地修行。对我们凡夫来说,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而相续的环境来修行,但娑婆世界不能提供你一个稳定的环境。它今天把你丢到台湾,明天把你丢到非洲,后天把你丢到美国。你这个环境换来换去的,你不管在哪里,慢慢已经习惯了,但习惯以后,每一次又要重新适应。这个问题严重啊,它耗损了太多的生命改变的适应期。所以这个寿命久远很重要。
丁六、普贤之德(一生补处愿22)
我们看丁六的“普贤之德”。
前面讲的解脱道,这以下讲到成佛之道,菩提道。极乐世界是怎么修菩提道的,我们看看这段经文,就可以看出它的一个情况。
设我得佛,他方佛土诸菩萨众,来生我国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,除其本愿,自在所化,为众生故,被弘誓铠,积累德本,度脱一切,游诸佛国,修菩萨行,供养十方诸佛如来,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正真之道,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,通过前面的安乐道、解脱道以后,我们来看看它菩提道是怎么个修法。
他说:“设我得佛,他方佛土诸菩萨众,来生我国。”看这个意思,前面我们看安乐道、解脱道,多分都是针对于那些刚刚往生极乐世界不久的凡夫来说,但这以下讲到这些“诸菩萨众”,就是一些久修的菩萨。久修菩萨,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,可能你是从凡夫一直修,修到菩萨道,也是有可能。你到了极乐世界,开始行菩萨道,你有两种选择:
第一个,你非常喜欢极乐世界那个安稳的环境,那么你可以一直待到一生补处,就是等觉菩萨。当然,你不可以在那边成佛,你未来要有你自己的眷属,你还是要来到凡夫的世界。但是你可以到什么时候再回入娑婆呢?一直到一生补处菩萨,这是可以的。这是第一个选择。
第二个,就是你的大悲心太重了,当初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就下定了决心,我要赶紧回入娑婆度有情!你这个大悲心太重了。你曾经有这么一个大悲的本愿,所以,“自在所化,为众生故,被弘誓铠”。你已经具足了这种教化众生的自在的方便力,为了众生的缘故,带着你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誓愿,开始来到娑婆世界的凡夫世界,做两件事情:第一个,约自利来说叫作积累德本。你面对众生的时候,你自己也在积集资粮。第二个,你用善巧来度化一切众生,从利他的角度。或者说,你当然可能到凡夫的世界,你也可能放弃了极乐世界,到其他的佛国去修菩萨行。怎么修呢?“供养十方诸佛如来,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正真之道。”这也包括自利跟利他功德。
那么这以下说出它的不同。这个菩萨曾经去过极乐世界,跟没有去过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?就是,去过极乐世界的人,即便他后来早早地就离开了,但这个人在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过程当中,他有两种功德,“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”。就是说,同样的初地、同样的二地、同样的三地,他跟其他人最大的差别,他有普贤之德。普贤之德是所有菩萨道里面最珍贵的功德,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说:“十方诸佛有长子,其名号曰普贤尊。”所有的功德里面最重要就是普跟贤,普就是体性周遍,贤就是随缘成德。他能够在广大的我空法空的一念心性当中,随缘做各式各样的普门示现,就是普贤之德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极乐世界对初学者,对初发心的,初到极乐世界的,有安乐道、解脱道的这种教育学习;对于想要到十方诸佛国土去广度众生的菩萨,它也提供了很大的加持力,成就普贤之德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