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爱取有两块:今生的爱取、来生的爱取。我们说明一下爱取的产生是怎么回事?一个人不是马上执著的,他是爱,然后取。在《唯识学》的角度,从贪爱到执著有三个阶段:
第一个感受,他是先受。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不管是跟人或事会有一种感受,快乐或痛苦。但痛苦的感受对往生问题不大,这一块就别管它了。痛苦的人生经验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,但人生快乐的感受,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,就是你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。
“受”接下来是“想”。我们接触外境时,它只是直觉的感受,没有影像。感受以后,你就开始安立名言、就开始打妄想了。你心中出现影像,可能是一个人的影像、也可能是事情的影像。影像跟美好感受结合后,糟糕了,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是最要命的。这个受、想的结合,你的心就执取了、就住在这个影像上面。本来影像是生灭的,因为你住在上面,它就不断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力量。
当我们的心开始注意心中影像的时候,从此以后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了。就像《楞严经》说的,当我们去追求水泡的时候,再也看不到大海了,因小失大。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,只知道心中这一块快乐的感受影像,希望它在未来生命再一次的出现。这就是为什么生老病死给我们这么大的折磨,来生还愿意来?因为我们在乎心中这块的影像。
我们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知,痛苦已经无所谓了,我们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。快乐影像在生命出现,就好像刀上的蜂蜜。虽然我们每一次去舔蜂蜜时都被割伤了,但我们也不在乎刀锋,在乎的是那个短少的蜂蜜,这就是爱取。
所以,我们必须透过止观,把心中的影像放下;注意,这个很重要。出离心,不是要你放下娑婆世界,没那么严重,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。娑婆世界对你往生,一点都没有影响。因为它缘生缘灭,是你自己去攀缘娑婆世界,你对快乐经验产生影像,带动爱取从而刺激到生死业力。我们真正要去调伏的是心中的影像,而不是外在的人事。先把重点抓清楚。
一、我们怎么去放下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影像呢?
先看看怎么放下今生的影像?“暇满难得寿无常,修习能除此生欲”。我们在快乐的经验中留下很多影像,应该怎么慢慢地把它放下来呢?先观受无常,无常观。人世间快乐的东西,这种影像是无常败坏、不安稳的。智者大师讲的很清楚:“诸欲求时苦,得时多怖愄,失时怀忧恼,一切无乐时”。
这个快乐的影像可能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世间五欲的影像。你追求它的时候,轻松快乐吗?你很辛苦。你要追求,别人也要追求,你付出很大的代价。你得到以后在享受影像的时候,真正高枕无忧吗?未必。你知道它是变化的、没办法掌控,心中很多怖畏,“弟子心不安”。不管愿不愿意,它总会失掉,当失掉的时候,你又怀忧恼。
你为了保护心中的影像,追求过程付出辛苦的代价。得到是怖畏、失去是忧恼。你没有真正的快乐,快乐必须安稳,你不安稳。所以,放下心中的影像是最好的选择。从无常观当中,我们知道这个影像是你没办法掌控的,既然不能掌控,你干脆把它放下,你会得到更多。从无常观,我们在心中慢慢地试着,开始把过去从小到大、一路走来的影像消灭掉。
再看第二个“暇满难得”。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地调伏影像呢?因为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有五种暇满:第一个、善得人身;第二个、六根具足;第三个、具足信根。你对佛法要有信心;第四个、佛法住世;第五个、他所哀悯,你遇到好的善知识摄受。前面三个是内在的暇满,后面两个是外在的暇满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