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知性空现因果,不为边执见所夺。
大乘的空观,它是中道思想。一方面能够包容因缘假相、一方面能够做到无住。它从无住当中而生起出离心、菩提心。在出离心、菩提心的因缘中,它又不去执著假相。”一旦同时不轮番”,他一方面观察到空性,一方面能够面对缘起。你能够见到缘起,性空缘起不虚妄,证到灭尽诸境执,能够消除对相状的执取。诸位记得:
空观的目的不是空掉外境,是空掉你的执著。
你空掉外境,就是小乘的思考。要你不去攀缘它,因为你攀缘不到它,总有一天会消失掉,它不是真实的东西。佛教的意思是我们只能够攀缘法,《楞严经》讲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人生只能够攀缘波罗蜜的法,布施、持戒可以攀缘,它是法;但是相状不能攀缘,你捉摸不到。
我们顶多是借相来修法,借众生相来布施、来持戒,你是借,不能去执著。你能够消灭心中的执取,这个时候你的见圆满了。你不是去排斥它,而是消除心中的执取。“又由现相除有边”。你在业力显现相状的时候,不执著有边;在面对空性道理的时候,也不会对空性产生执著。“无住生心、生心无住”,了知性空现因果。在空性当中不障碍因果的假相;在假相当中,你也不会迷失自己。所以,你不落入有相、无相的执取,这就是大乘中道的空性。
大乘的空性是把我们的心带回原点。我们的心向外攀缘、离家出走。空性智慧只做一件事情,没有改变外境,就是把心带回家,把你的心归零。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,保持你原来的相貌就好了。既然你本来就什么都没有,你根本就得不到什么东西;我们无量劫来经历过这么多次的生死,转轮圣王也做过、大国王也做过,结果我们得到什么?什么也没得到。
所以,你不要向外去求,人生只有愿力没有追求。但有所愿,无有所求。因为你愿,那是一种智慧观照,向内安住的;求,那就是生死业力了,你去攀缘虚妄的东西,就创造虚妄的生死轮回了。人生可以发愿,但是不能去追求,记得。你求不到东西,白忙一场,弄的自己很痛苦。本来就什么都没有,你早一点觉悟,站在“本来无一物”的角度来面对人生,人生只是个过程,因缘的假相。你该发愿该发愿,扮演不同的角色,做你该做的事情。当我们从事相的出离心到菩提心,最后谈到安住。以空性为住,以无住为住;站在“本来无一物”的角度,来面对所有的因缘,这个是空观的智慧。
好,我们看最后的结示。
丙二、结示(分二:丁一、圣道门。丁二、净土门。)
这个结示分成两段:第一个先看圣道门,从三种善根的结示;再看净土门三种善根。先看圣道门三种善根的重要性,先看第一段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