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伟大的阿弥陀佛看到娑婆世界,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,结果都要争执。阿弥陀佛说,你到极乐世界,谁都别争了,每个人赏你们一份吧。“自然在身”,这个很重要。你到极乐世界要得到快乐,不必跟别人争执,这个很重要,减少了很多过失。你想得到,别人也想得到,问题就很复杂;到了极乐世界,你要什么没有人会跟你争,“随念即至,自然在身”。
我们看极乐世界的快乐,从两个角度去观察:第一个,它本身的快乐没有过失。第二个,它没有追求的过程,避免了得失的纠纷。
好,我们看丁三、闻法欢喜。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享受快乐,也得做点事情。看第三。
丁三、闻法欢喜(随念闻法愿46)
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,随其志愿,所欲闻法,自然得闻,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好,前面两个愿文讲身心安乐。这以下看它是怎么修解脱道的!“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”,开始修解脱道了,在享受快乐之余,要成就善根。他是怎么成就善根呢?“随其志愿,所欲闻法,自然得闻。”你想思惟苦谛,佛陀就讲苦谛法;想思惟空性,就空性法;思惟菩提心,就菩提心法,这个叫自然得闻。“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”。
《法华经》说学习佛法有两块:契机、契理。契机叫“开方便门”,契理叫“示真实相”。你要契机,还得契理。契机又契理,这个就很难得了。我们举一个例子。佛在舍卫国的时候,须达长者很护持三宝,大家都知道他证得初果,成就四不坏信。要有比丘来乞食,他就满所有比丘的愿。你要钵,就给钵;你要三衣,供养三衣。但是他的家宅很大,有前院、后院。比丘来乞食,他前院有一棵树,树上有两只鹦鹉,看到穿黄色袈裟的比丘,就飞到后院去,告知“比丘来了,比丘来了”。须达长者就赶快过去供养比丘。
这一天佛陀知道这两只鹦鹉寿命将近,就告诉阿难尊者说,你赶快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,你跟两只鹦鹉说四谛法门。阿难尊者衔佛陀的慈命,就来到须达长者家。鹦鹉看到比丘来了,又飞起来要告知。阿难尊者说不是不是,我是来找你们,下来下来。两只鹦鹉飞下来以后,尊者就说四谛法:“此是苦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,乃至于此是道,汝应修。”等等。鹦鹉听到以后,就起大欢喜。就以欢喜心绕大树七次以后又回到树上。当天晚上,被飞狸给吃掉,命终了。
比丘们觉得很遗憾,当初乞食都是它帮忙的;就问佛陀说,两只鹦鹉到哪去了呢?他说这两只鹦鹉因为过去的善业,从四天王天、到忉利天乃至于六欲天,往返七次,然后投生到人间,证得辟支佛果。
我们看佛陀在世的时候,经常都是听佛陀几句话,就证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。其实佛陀说法的道理,跟我们一般法师说法,没有太多差别。但是佛陀有什么呢?有方便力、契机;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”在座有两百个,佛陀讲一个声音,每个人会听到自己相应的佛法。你听到的跟隔壁的不同,你听到你要的,隔壁听到隔壁要的,这叫做普门示现。
娑婆世界的法师没有这个本事,我们只有一门,反正我说法就这样子,要喜欢你就听,不喜欢就随缘。每个法师只有一门。就是每一个法师诠释法义,只有一个角度,没有普门示现,“众生随类各得解”,这没有办法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听法很难成就,因为法到你心中要经过转化。
就是我们没办法诠释个人化佛法,没办法观察你过去烦恼的厚薄、善根的浅深,我们这个法药进入你身心的时候,跟你的需求是有落差。你生长在佛世,佛陀的法药一进到你的身心,跟你的需求是完全配合,药到病除。娑婆世界的法师说法叫做栽培善根,先放着,以后有因缘再拿出来用,法药跟你的需求是有落差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