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前面讲的五个愿,安乐道、菩提道、解脱道,多分都是国中天人,是约着凡夫。前面偏重在初往生,这个是你在极乐世界待了一段时间,我们看看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?他方佛土诸菩萨众,发菩提心的菩萨来生我国。到了极乐世界,你有两种选择:
第一个,你太喜欢极乐世界的环境。没事,你可以待到一生补处,就是等觉菩萨。当然你不能成佛,要成佛还是要自己的国土。至少你会待到等觉菩萨,因为他的寿命久远。第二个,菩萨大悲心太重了,除其本愿,你离开凡夫的时候,曾经发愿“回入娑婆度有情”,所以“自在所化”,你具足方便力。方便是你有各式各样的神通、善巧,为众生故,而生起广大的誓愿,来到凡夫的世界。一方面从自利的角度积累德本,从利他的角度度脱一切。另一方面“游诸佛国”。
你离开极乐世界有两种选择:你大悲心太重,就到凡夫世界去积累德本,度脱一切;或者你想要再增上,游诸佛国,修菩萨行,供养十方诸佛如来,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真正之道,上求下化。
这个菩萨只要去过极乐世界,你跟其他菩萨有不一样。我们看什么不一样?你身心世界的功德,“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,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你在极乐世界成就初地,跟其它是不一样的。因为你曾经蒙受弥陀本愿的摄受,具有普贤之德。诸位,所有菩萨的功德,最殊胜的就是普贤德。《华严经》赞美“十方诸佛有长子,其名号曰普贤尊。”普贤德有两种特性,“体性周遍曰普,随缘成德曰贤。”他所受的自性清净心是广大无边的,而且具足广大的善巧方便。
也就是说,普贤之德本来是在等觉菩萨的最后末端才成就,但是你去过极乐世界,在十地菩萨就有相似于普贤之德,而超越跟你同辈的十地菩萨。为什么呢?因为弥陀本愿摄受。菩萨道是讲后端的摄受,前端的摄受偏重在给凡夫快乐、教育。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往生极乐世界的三阶段:安乐道、解脱道、菩提道变化的过程。
好,我们看丙三、成就想。
丙三、成就想(分二:丁一、自力信心。丁二、他力信心。)
临终的正念有两种方向,你一句佛号要有愿力,我一定要往生,在娑婆世界,你就要送想西方。诸位,不是说人到极乐世界,心才去极乐世界;是你的心先到极乐世界,人才会到极乐世界。你要把前后次序搞清楚,在临命终加护病房时,就把心送到极乐世界去,然后你才会去。
所以,前面的庄严想、功德想是说当你身心败坏的时候,赶快把娑婆世界放下,内心忆念极乐世界的庄严、功德,告诉自己,我一定要往生。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自己,我一定可以往生。前面是愿力,这个是信心。建立信心有两个方向:自力、他力。看怎么从自力建立信心!
丁一、自力信心
信自者,信我现前一念之心,本非肉团,亦非缘影;竖无初后,横绝边涯;终日随缘,终日不变。十方虚空微尘国土,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。我虽昏迷倒惑,苟一念回心,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,更无疑虑。是名信自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