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二千三百五十四章 (1 / 6)

作者:拉姆雷克撒 最后更新:2025/10/11 0:15:35
        一般情况下,永恒其实很少很少降临永恒祭坛,毕竟对他来说,他本身就是宇宙,他所谓呆在哪。所以很多人来到永恒祭坛,面对的只是他虚无的塑像,他能听到对方的诉求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今天,来许愿的人显然让永恒感到很满意。

        格尔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,他的前半生是一部悲剧。

        类似《活着》那样的悲剧!

        采用独特的“双重叙事”结构。开篇即是一位民间歌谣收集者“我”,在乡间邂逅了暮年的老人福贵。福贵这位饱经沧桑的讲述者,以第一人称视角,将自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跌宕人生娓娓道来——从纨绔子弟的奢靡荒唐,到家道中落、沦为佃农的艰辛;从内战时期的兵荒马乱、仓惶求生,到建国后土地改革、人民公社、大跃进、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;从亲人环绕的短暂温馨,到亲人接连惨烈离世的无边孤寂。

        福贵的一生,是苦难的连续剧:父亲被他气死;母亲在他被抓壮丁期间病逝;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良医生抽血过多而死;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在简陋的卫生所;妻子家珍积劳成疾,油尽灯枯;女婿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活活夹死;最后,连他唯一的寄托——外孙苦根,也因吃豆子撑死在他眼前。他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,只剩下那头同样垂暮、也叫“福贵”的老牛相依为命。余华以极端冷酷的笔调,将一幕幕死亡推到读者面前,构筑了一部令人窒息的家庭消亡史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《活着》并非仅仅是苦难的陈列馆。福贵在讲述中表现出的那种近乎麻木的平静,以及他与老牛在暮色中耕作的画面,蕴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生命韧性。余华曾说:“《活着》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……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;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;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”正是这种在毁灭性打击后仍“活着”的卑微姿态,赋予了超越具体历史时空的普遍震撼力。

        《活着》的思想内核极其深邃,它直指人类生存的核心命题:在无尽的苦难与荒诞面前,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?余华通过福贵这个极端化的样本,给出了一个悲怆却震撼的答案:活着本身就是意义,是目的,是生命在废墟之上展现出的最原始也最伟大的力量。消解了传统赋予生活的宏大意义(如功名利禄、传宗接代、历史使命),剥离至最本真的状态——存在本身。福贵在失去一切后,与老牛相依为命地“活着”,就是对生命韧性最朴素也最崇高的礼赞。这种“存在主义”式的思考,超越了具体时代和地域,具有普世价值。同时,深刻揭示了历史的荒诞性与个体命运的不可控性。

        格尔也差不多……他的人生比富贵还惨!富贵前半生至少真的富贵过!

        可格尔呢?

        从记事到现在,他都不记得吃饱是什么滋味!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