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杰比他要冷静一些——他对除了薇诺娜以外的演员都抱有平等的探究欲(影评人们对薇诺娜的优秀已经足够习惯了),凯瑟琳的表现当然亮眼,但不至于让他如此兴奋。
“这女孩是不是只有16岁?我刚才听哥伦比亚的人提过,她本来能稳拿下贝思这个角色,但因为和她在钢琴课里的角色设定有所重复,她宁愿冒险再试镜几次,也一定要得到艾米。”
温柔体弱、不幸病逝的贝思,显然比早期有些刻薄的艾米给观众带来的印象会更好,何况放弃前者未必能带来后者,很大可能两个都会失去。而且这个鲁莽的决定,一定不可能是经纪人替她做的,因为经纪人永远是最温吞,要求藏有后手的人。
那说明这个女孩对自己事业的定位准得可怕,敢想敢做,而且收益颇丰——小公主为她带来名气和观众的爱,小妇人用来充作释放演技的舞台,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只有16岁的女孩会具备的野心和精确判断,他已经开始好奇,她的下一段路会选择什么方向了。
肯尼斯和罗杰谈论了几句演员选角的智慧,便为罗杰解惑:“我刚才遇到了那女孩的经纪人——她同样也过于年轻,看上去没有超过25岁,却很老练,现在这一行年少有为的人物越来越多了。她说凯瑟琳正在拍一部励志题材的电影,所以才没有来参加首映礼,那部电影叫风雨哈佛路,华纳初步打算把档期定在明年夏天。”
说着,肯尼斯为他指了指凯瑟琳的那个年轻的女经纪人,看上去,她已经被哥伦比亚工作人员的热情包围了。
罗杰记下这部电影的名字。显然,这是一部不出名的小成本制作,否则他不会在拍摄阶段即将结束时才知晓情况。但在小妇人的光芒笼罩下,想必有许多影评人会对它产生兴趣。
“但你知道她的后续安排吗?”肯尼斯继续说道,“那就是没有安排——明年年初,她就会去英国读剑桥大学,上半年空出来留给学业,并没有接下别的电影,她们现在只会物色夏天开拍的项目。”
罗杰·艾伯特的脸上不由得流露一丝少见的错愕,但转瞬之间,又变成了深思。
“也许她的团队这么安排,只是为了打造下一个朱迪·福斯特的人设,”罗杰摇头道,“就像克莱尔,她即将就读耶鲁的通稿连我的助理都看见过,如果她能多花些心思在表演而不是营销上,想必她的贝思也不会这么无人问津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