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23章:共振频率 (2 / 6)

作者:龙昭樾 最后更新:2025/10/9 5:21:28
        索恩博士的影像从威尼斯接入,她的表情异常严肃:“这意味着网络并非在‘编程’或‘重写’人类意识。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一个放大器。它反映出我们内在的状态,并将其强化。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、不同心理结构的人,会报告截然不同的‘觉醒’体验——有人感受到极乐与合一,有人则遭遇恐惧与混乱。它放大的是我们本就拥有的。“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的讨论被一个意外的发现打断。当叶舟尝试引导整个团队进行一场简单的集体冥想,旨在平复因新发现而激动的情绪时,密室能量的响应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——它变得更加和谐、稳定,光芒的脉动如同跟随一个统一的节拍器,信息流的传输也变得更加清晰、连贯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它在响应我们的‘统一性’!“叶舟惊异地看着能量读数和个人感受的反馈,“当我们内部的频率趋于一致,当我们形成一种临时的‘共鸣体’时,网络的回应也变得更具coherence(一致性),更像是一种清晰的‘对话’,而非杂乱无章的‘背景噪音’!“

        艾莉丝立刻抓住了关键点,但提出了现实的挑战:“但这如何scale(扩展)?如何应用到全球范围的‘大觉醒’?我们不可能引导七十亿人同时进行集体冥想。“

        皮拉尔沉思片刻,提出了一个假设:“也许不需要。也许就像任何复杂系统的相变,只需要一定数量的‘临界质量’(CriticalMass)达到协调共振,就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走向。我们需要的是培训一批‘关键个体’或‘核心节点’,他们深刻理解并能示范这种统一的共振状态,从而像涟漪一样影响周围的人群。“

        这个理论需要验证。他们决定进行一次更深入的尝试:主动与网络建立一次目标明确的深度共振连接,直接寻求关于如何引导“大觉醒”的具体指导。

        过程极其耗费心神,要求极高。叶舟引导着团队,通过一系列结合了古老冥想技巧和现代生物反馈技术的练习,帮助每个人调整呼吸、心绪和意图,努力使这个小团体达到一种高度协同的意识状态。随着他们工作的深入,密室中的能量响应变得越来越强烈,越来越聚焦,中央水晶再次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辉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,那集体意识的声音再次在他们脑海中响起,但这一次,它变得更加清晰,少了些隐喻,多了些具体的指导性:

        “‘大觉醒’是意识层面的进化跃迁。其过程不可避免,但其路径与结果可被引导。最大危险源于恐惧及其引发的抗拒,最大机遇源于接纳与深度理解。“

        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清晰的、信息高度压缩的“概念包”和“意象流”,具体展示了意识转变的多个维度——增强的直觉力、跨物种的深层次共情、对能量和信息的直接感知、甚至某种促进自愈和组织再生的能力。但也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潜在的陷阱——意识过载导致的精神崩溃、现实感知扭曲引发的谵妄、自我边界溶解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、以及被放大后的负面情绪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路径在于平衡。推进过快将引发危险,滞延过久将导致停滞。守护者之职责,在于感知并维系此精妙之平衡。“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