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65章 英雄回家 (4 / 5)

作者:深仨品 最后更新:2025/8/14 20:15:49
        "这件展品要特别小心,"馆长对工作人员说,"这是杨根思烈士的遗物。1950年11月,在长津湖战役中,他带领一个排坚守阵地,最后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,牺牲时只有28岁。"馆长指着那个搪瓷缸,"这是当时战友们在他牺牲的地方找到的,上面这个弹孔..."

        类似的场景在每个城市的纪念馆里上演。烈士们用过的枪支、写过的家书、获得的奖章...每一件遗物都被精心保存,配上详细的说明。许多纪念馆还制作了沙盘,重现著名的战斗场景。上沪纪念馆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"烈士家书厅",收集展出了三千多封家书。

        9月10日,山东省临沂市烈士陵园。秋日的阳光洒在新建的墓碑上,泛着温暖的光泽。第一批烈士安葬仪式在这里举行。陵园依山而建,青松翠柏间,一排排崭新的汉白玉墓碑整齐排列。每块墓碑上都刻着鲜红的五角星和金色的铭文。

        "立正!鸣枪!"随着口令,12名礼兵同时举枪,三声枪响划破长空,惊起远处树林中的一群白鸽。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被缓缓放入墓穴,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将一捧捧鲜花撒入。参加仪式的有各级领导、部队代表、学生和自发前来的群众,足足有两千多人。

        "爹!"突然,人群中冲出一个十来岁的男孩,扑向其中一座墓碑。那是他父亲离家三年后,他第一次"见到"父亲。男孩的棉袄肘部已经磨得发亮,显然家境并不富裕,但他胸前却别着一枚闪亮的抗鹰援棒纪念章——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颤巍巍地走到墓前,将一瓶茅台酒轻轻洒在地上:"兄弟们,喝点家乡的酒..."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,此刻哭得像个孩子。他从兜里掏出一把炒黄豆,撒在墓前:"还记得咱们在战壕里分着吃的炒黄豆吗?现在日子好了,管够..."

        10月,秋意渐浓。在东北的许多火车站,出现了一支支特殊的学生队伍。他们戴着红领巾,捧着自制的小白花,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列队,准备迎接烈士"回家"。

        "同学们记住,"带队的老师反复叮嘱,"待会儿要保持安静,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。"孩子们认真点头,小手紧紧攥着衣角。有人小声问:"老师,烈士叔叔们能看见我们吗?"

        "当然能,"老师蹲下身,帮孩子整理红领巾,"他们会看见你们好好长大,好好读书,这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。"

        当汽笛声从远方传来时,站台上顿时安静下来。列车缓缓进站,每一节车厢都披着黑纱。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,行少先队礼。许多人的眼睛里闪着泪光,但没有一个人哭出声——老师说过,英雄们不喜欢眼泪,他们希望看到孩子们的笑脸。

        列车停稳后,工作人员开始卸运灵柩。孩子们默默上前,将小白花轻轻放在灵柩上。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飞机,放在灵柩上:"叔叔,这是我最会折的飞机,送给你..."她的声音很轻,但在寂静的站台上格外清晰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