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3集《禅观与净土》(观照篇) (9 / 10)

作者:妙音0 最后更新:2025/8/15 10:07:50
        受为领纳,即情绪作用。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,生起苦乐舍之感觉,名之为受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我们慢慢地长大,到了二十岁以内,我们开始透过眼耳鼻舌身六根去感受我们的人事环境,在如意的境界上产生快乐,在不如意的境界上产生痛苦,在中庸的境上产生舍受,名之为“受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从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,到这一块,其实只是一种业力的释放。到这个时候,你还没有产生轮回的力量。我们小时候,还看不出来生的力量,因为你这个时候,完全是一种业力的释放。真正思想的活动,按古代的说法是二十岁以后,当然现在因为媒体的刺激,现代人心识提前活动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十二因缘里面,我们前半段主要都是在受用果报。就是他的生命只有快乐或者是痛苦,或者是不苦不乐,只有这三个,他没有太多想法。我们说过,只有业力,没有妄想不能得果报,所以这个时候,你还看不出他来生的倾向,因为他来生的业力,都还没有表现出来,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,在酬偿过去的业力。所以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可言,只有苦乐可言,没有好坏。这个是好人、坏人,通通不能这样讲,你只能够说他活得很快乐或者很痛苦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一个人生的好坏,来生轮回的启动,从下面开始了。我们来看看下一个:

        爱以染着为义,由受而来。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,于乐爱合,于苦爱离,名爱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个“爱”,是受前面的感受刺激而来。那么感受,它本来是一种直觉的反应,但是当感受在一个人心活动的时候,他加上个人的想象,就这个想蕴、这个想象,它做了两件事情:第一个于境取相。感受没有相状,所以你看一个人小时候,他很单纯,心中没有太多相状,没有相状他就不可能去执着,所以他任何身口意的表现,通通是直觉反应。但是当进入“爱”的时候,他会把外在的相状透过自己的想象力,把它转化成自己心中的相状,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状出现。你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印象、不同的相状出来,就是你的想象力。这是第一件事情,于境取相。这个相状本来是外境,外面的相状,你已经成功地把外面的相状转成你心中的相状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个更可怕的是——施设名言,你开始对这些相状表达你的看法。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,这个人不是我好朋友等等,你已经开始安立名言。所以人生的对立,轮回的启动,就是从这个“爱”开始,慢慢慢慢产生征兆。因为你前面在这个受用果报的时候,它没有对立的思考,所以当它“爱”的时候,它产生影像,开始产生不同的名言分别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再往下看,“取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取是驰取追求,由爱而来。即由种种之执取,于是三业繁兴,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,因名为取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>> (快捷键→)

大家都在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