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就是说,娑婆世界的快乐跟解脱是互相冲突的,你只能够选一个。就像蕅益大师说的,你在娑婆世界,你可千万不要说是,哦,既要腰缠十万贯,又要骑鹤下扬州。没有这回事情!娑婆世界不可能说,你又想要享受人生,来生又想解脱,没有这回事情。
你要享受人生,那你就要牺牲来生的快乐,因为娑婆世界的快乐会让你放逸。很奇怪,你一接触快乐,就会带动你的欲望,它就这么回事。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,几乎没有例外。你说,我这个人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你没这个本事!你接受娑婆世界的快乐,你一定会起贪爱、瞋恚的烦恼,一定会的,然后你就把来生给毁掉了,就这样子。只有一种例外,就是极乐世界。
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力量,既然能够把互相矛盾的安乐道跟解脱道放在一起(这对我们凡夫太重要),当然这个就是为凡夫设计的。我们常常说极乐世界,“十方三世佛,阿弥陀第一”,那是就着凡夫来说的,圣人没有什么安乐不安乐的。圣人,初地以上的菩萨,说实在的,他没有什么第不第一,因为圣人的心跟外境接触,他根本是无住。所以,圣人,快不快乐对他来说无所谓,他心中有大般涅槃的摄持。而凡夫,对我们来说快乐很重要,我们某种程度要仰仗外境的资持。所以,极乐世界的“阿弥陀第一”,是因为阿弥陀佛特别考虑到带业往生的这些生死凡夫。因为我们离不开快乐,但是我们又想要增上,所以阿弥陀佛只能够这样去做,他创造出各种庄严,就在我们享受快乐的时候,在不知不觉当中,向我们演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真理。所以,极乐世界的庄严,其实是包括了功德。所以你看,《阿弥陀经》就是这样讲,“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”。
其实诸位!娑婆世界的庄严跟功德是不画等号的,娑婆世界的庄严一定是杂染的、放逸的。极乐世界的庄严那叫作功德庄严,只是依报多分来说偏重庄严,正报来说偏重功德。其实严格来说,它是庄严中有功德,功德中有庄严。我们从经文里面可以读得出来,就是所有的快乐一定有增上的功德。这是我们从这个地方读出的一点消息。
己二、地观
再往下看,地观。前面只是一个前方便,这以下就正式讲到大地庄严。
此想成时,一一观之,极令了了,闭目开目,不令散失,唯除食时,恒忆此事。如此想者,名为粗见极乐国地。
若得三昧,见彼国地,了了分明,不可具说。
是为地想,名第三观。
这个地观是分成两个部分:一个叫作渐想,一个叫作实观。什么叫渐想呢?就是“此想成时”。前面是透过水观,然后水变成冰块,冰块又变成琉璃,琉璃以后就开始分成所谓的——琉璃地有地下的八角的幢,地上的黄金为地,乃至于空中的各式各样的楼阁,乃至于种种的说法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?“一一观之,极令了了”,从水到冰,冰到琉璃地,琉璃地到街道,然后到虚空的各式各样的楼阁千万。“闭目开目,不令散失”,唯除吃饭的时间,都恒常地忆念这个所缘境,能作“如此想者,名为粗见极乐国土”。
这个粗见跟实观最大的差别就是,我们刚开始在观极乐世界的时候是单一单一的。我们观极乐世界的地上庄严,就会忽略极乐世界的地下庄严;我们观极乐世界的楼阁,我们可能就暂时忽略了楼阁上面所吹的风。所以我们一般来说,在渐想观的时候是单一的所缘境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