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就是说临命终时,曾经折磨、伤害我们的这些事情,反而不是问题,它不会影响你往生;反倒是人生美好的回忆,这个糟糕了。曾经洋洋得意的幸福快乐感受,你一而再、再而三回忆它的影像,现在要坏大事了,它变成你往生的牵绊。你留在心中的是这些影像,因为我们把痛苦的东西都抛开了。所以,我们是这样来解读人生的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贪恋娑婆?
我们讲“厌离娑婆”,这句话很重要。你知道厌离的是什么吗?可不是厌离外在的娑婆,它跟你没关系,厌离的是你心中影像里面的娑婆。就是我们曾几何时在过去生,尤其是今生,你从小到大接触什么人、遇到什么事,它曾经给你很多幸福快乐的感受。而感受你已经把它转成影像,“数数现行,深生好乐”,这个影像是临终是要命的,你不处理是走不掉的。
“治乱世,用重典”,你必须断灭式的,用业感缘起、修无常观。讲道理没有用了,这不是安住可以处理了,安住只是一个大方向的。你要思惟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。这个影像它给你不安稳。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,不管怎么快乐,就是不安稳。诸位,我们对快乐有两个很基本的要求:第一个,稳定;第二个,我能够主导,我要它怎么样就怎么样?
而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所有的快乐,第一个,不安稳;第二个,你说了不算。我们看空中的彩云很漂亮,但没有人会执著,大家都知道它会消失掉。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会认为:“这个东西是常的,我可以主宰的”。这不是客观的依他起性,那是你的妄想叫遍计所执性。所以,我们必须透过理智的观察,这些影像“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”,它会让你付出代价。
诸位,要永远记住一句话:
你去受用娑婆世界的快乐,一定要付出代价。“譬如刀上的蜂蜜,不足一餐之美,而有割舌之患。
当蜂蜜是在刀上的时候,你吃它得不了太多好处,舌头却被割伤了。我们不就是要快乐吗?你到极乐世界去,那是杯子里面的蜂蜜。你吃它的时候,那“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之心”;去尝娑婆世界的快乐,你付出了生生世世老病死的折磨。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,才会跟着妄想走,你已经不理智了。
说实在的,你来生再投胎,根本不在乎娑婆世界,你只是想满足妄想而已。所以,只要把妄想突破了,娑婆世界对你就不是问题。你说娑婆世界缠住你,错了,是你的妄想不让你走,问题在这。诸位,你曾经得到很多快乐的妄想,临命终的时候它会现前,用断灭的无常观,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这个影像是无常的、有过失的,你开始呵责它、断灭它。这个时候,影像只要被你呵责,它就沉淀了。你不攀缘它就消失了,它本来就是虚妄相。
第二个就是引导。我们对于过去所留的影像是呵责,对于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要引导。净土宗两种引导:第一个对佛号的引导;皈依,相信佛号可以救拔你。第二个对净土功德的引导;你要相信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功德庄严,值得往生,这个就是佛号跟净土的引导。
所以,临终的正念要具足三种力量。安住力,安住真如,观想你本来就没有得到什么。人生从大海的角度,它只是大海经过碰撞创造的水泡。你说水泡从哪里开始?本来就没有开始。那是因缘的和合,突然间,砰,跑出来了。它无生,也就无灭。这个时候再调伏过去,开创未来;我们的生命就会从娑婆世界,跳到极乐世界的因缘。走出过去跟开创未来,最难的还是在走出过去,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太熟悉了。
举一个例子:佛印禅师有一天跟苏东坡在散步的时候,看到一个少妇走着走着,就往大海里面跳。佛印禅师看不对,跳到大海里面把她救起来。“小姑娘,你怎么回事呢?怎么年纪轻轻要自杀呢?”她说,“师父你不知道,我这日子没法过了”。这怎么回事呢?她说,“我跟我先生结婚,两个人家庭幸福美满,也生了一个儿子,他也很可爱,但是因为我照顾不周,小孩子就生病死掉了。死掉以后,我先生就怪我,就跟我离婚了。我现在是家破人亡,儿子死了、家庭也没了,没法过了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