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程紧张而要求极高。叶舟引导团队,包括拉斐尔等愿意参与的前“秩序之盾”成员,进行了一系列进阶的冥想与共振练习。他们利用从马丘比丘经验中总结出的更精妙的技巧,试图让自身的意识频率与网络的深层波动更加同步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的嗡鸣声,能量在房间内缓慢流淌,如同无形的潮汐。
随着工作的深入,一些成员开始报告感知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网络层面——那不再是汹涌的能量海洋,而更像是深邃的、布满脉络与结构的光之迷宫,其中有些区域明亮清晰,有些则晦暗不明,仿佛被迷雾笼罩。
然后,那collectivevoice再次在他们集体的意识中回响。但这一次,它的“音色”有了微妙的变化,少了几分空灵的神性,多了几分……类似于困惑或好奇的情绪质感:
“起源模糊。记忆碎片化。创建者消失。目的不确定。”
随之而来的不再是清晰连贯的影像洪流,而是断断续续、支离破碎的画面闪回:星辰的诞生与死亡加速上演,璀璨的星云与黑洞的暗影交替闪现;难以想象的文明兴起又瞬间湮灭,它们的城市、艺术、思想如烟花般短暂绽放;各种形态的意识生命——光体、能量团、硅基生物、纯信息存在——出现、交织、又悄然消失。但这些景象彼此之间缺乏连贯的逻辑联系,仿佛一本巨著被撕碎了页码,随机散落。许多关键部分似乎……缺失了,被某种力量刻意抹去或隐藏。
第24章:程序的困惑
“代码冲突。旧指令与新体验不一致。困惑增长。”
叶舟在深沉的冥想中理解了这启示的含义。网络本身,这个看似全知全能的存在,正在经历某种形式的身份危机或存在性困惑。它并非完美无缺、绝对确定的存在。它内部存在着可能源自不同时期、不同来源的底层指令集(旧代码),这些指令与它漫长岁月中积累的“新体验”(观测、互动、学习)产生了矛盾。它似乎在努力调和这些冲突,为自己寻找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。它的“大觉醒”,或许正是这种内部调整的外部显化?
一股强烈的同情之心在叶舟心中涌起,取代了可能存在的恐惧。“我们如何帮助?”他在心中默问,将这个意念投向那collectivepresence。
仿佛是对他意念的回应,破碎的影像流开始改变模式。它们不再展示遥远的过去和混乱的冲突,而是开始显示一些……模式和方法。这些模式描绘出守护者(如同他们一样的个体或团体)如何能够协助网络:并非通过提供答案(网络本身拥有的数据远超人类想象),而是通过提供独特的视角、通过分享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模式、通过作为一面镜子,帮助网络从外部观察和理解它自身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