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地方的偷戒,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偷,他本身是一个修行人,因地发心不正。他的偷机取巧造成了一种邪道,他从邪道当中又去迷惑欺骗众生;他盗取三宝的形象、功德,是这个意思。
好,我们再往下看佛教舍贪。佛陀开导什么是真实的善知识?我们看下一段。
佛教舍贪:
我教比丘,循方乞食。令其舍贪,成菩提道。诸比丘等,不自熟食,寄于残生,旅泊三界,示一往还,去已无返。
作为善知识,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。有些人现慈悲相,有些人现严格相,这都没关系,方便有多门,普门示现都没关系。但善知识的共同点,他的生命一定是由愿力带动业力;他一定把攀缘心收摄起来,这是善知识的基本相貌。如果修了几十年,心还是在攀缘,你就不可能是善知识。你的生命完全是生死业力,我们看不到你生命中,有什么解脱的功德。所以,善知识的特点,他的心一定是收摄的,不管他扮演什么相貌。
佛陀要比丘现出两种收摄攀缘心的相貌:第一个、“我教比丘循方乞食,令其舍贪,成菩萨道”。比方说佛陀叫比丘去托钵,不能选择对象,他是一家一家按照次第随缘的托钵,来调伏他的攀缘;第二个,古代的寺庙,出家众是不能煮东西的、不能熟食。寄于残生,他把今生当作最后一生,在三界里面暂时地度过,他托多少吃多少。示一往返,他人生就最后一生了,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。一个修学的圣人,他的心是完全在处理内在的善根,把外在的因缘完全放弃了,这是善知识的相貌。我们对比就知道是不是善知识?一个是很严重的攀缘,一个是向内安住,很清楚了。
看最后佛陀的总结,假装善知识给我们的过失。
违教深害:
云何贼人,假我衣服,裨贩如来,造种种业,皆言佛法,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,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。
贼人指的是现出家的相状,说的是感应神通。因为你偷取三宝的形象,“假我衣服,裨贩如来”。你穿上佛陀的袈裟,但你把三宝的功德给卖掉了,用三宝的形象来换取个人的供养,造了种种的偷盗业;皆言佛法,而且诽谤少欲知足的出家众是小乘道,意思是他是大乘道。他的过失在哪里呢?“由是疑误无量众生,堕无间狱”。师父也堕落,徒弟也堕落。
关键在“疑误”两个字,我们说明一下。佛陀所有的正法,不管是小乘法、大乘法,你学习以后有个共同点,你的心一定往内收的,没有例外。如果你听了善知识的开示,你心开始动,攀缘心本来很严重,听了以后更重,这个人一定是恶知识了,这是基本判断方法。生命的果实,你只要摘一个来吃,就有业力的问题在里面。生命的结果是不能攀缘的,它会挟带深重的业力。你作为善知识有强大的力量,那是自己的事情。但你跟别人说你有感应神通,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,你想你的弟子会怎么样?他说我师父神通这么厉害,我怕啥?是吧,不劳我修,只要让我师父加持就好,你让他养成一种错误的知见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