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二、别明(分三:丁一、破除虚妄。丁二、开显真实。丁三、功德超胜。)
那怎么做到呢?我们如何找到中道实相的概念,然后加以安住呢?我们根据《楞严经》的思想分成三块:第一个破除虚妄;第二个开显真实;第三个功德超胜。先看第一个、破妄。
丁一、破除虚妄
无分别智,遍计本空——破除;依他如幻——保留。鬼傍生人天,各随其所应;等事心异故,许义非真实。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;于二亦当推,唯量及唯假。于过去事等,梦像二影中;虽所缘非实,而境相成就。
—《摄大乘论》—
首先我们要研究这个相状是怎么回事?相状,当我们破坏这个相状——离相,抓到平等法性的过程当中,你要离相、要破相也可以。首先你要知道这个相是怎么来的?从《唯识学》它的相状是两个:一个是遍计所执所创造的相状,一个是依他起所创造的相状,我们解释一下。
《唯识学》认为圆成实性是没有相状的,它是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离一切相。但依他起的相状是由业力所变现的,它变现男人的相状、女人的相状;完全是第八识识种的业力,所变现的相状。比方说你第一念看到讲堂的时候,这个相状叫依他起;那遍计执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安立在这个相状,你把这个相状,加油添醋。你可能会把这个讲堂想象的更美好,悲观的人,这讲堂有什么好的,你就开始打妄想,就把它想的不好。
总而言之,这个相状本来是业力显现。但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名言安立以后,它的相状在你心中不断的变。如果乐观的人会把相状变的美好,悲观的人把它变的不好,这个是遍计执。这一块相状先破,这个是最粗的。先破名言所安立的相状,我们叫遍计本空。依他起的相状先保留下来,因为它没有错。好!这个概念,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。有三个偈颂,我们解释一下。
第一个,业力所变现的相状:鬼、傍生、人、天。这个地方提出四个众生。各随其所应,就是各随他的善恶业力,等是心异故。就是同样一个事情,比方说水,但是这四个人的内心世界,他们内心当中生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;他们四个人的眼睛,透过第八识的加持,看到水以后,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相状。许义非就是人看到的水、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、鬼看到的是火、畜生看到的是它的房子。许义非真实,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水是真实的,那四个人应该看都一样吗?如果说这个相状是真实的,它就不能够随因缘变化。所以它是怎么样?业力所现,不真实。你业力变,因缘就变。这第一个,依他起性是不真实的。但是依他起性不真实,在《唯识学》它是保留下来,因为它不能构成修行的障碍,从唯识的角度,它不构成障碍。
我们再看第二个。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;于二亦当推,唯量及唯假。人生本来就是很单纯的业力,要么快乐、要么痛苦;人生只有两件事情:你活的很快乐、活着很痛苦。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,沮丧,没有那么多情绪。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?名事互为客。就是事相的业力加上你第六意识的想象以后,名言影响到业力——你的思想影响业力。业力也影响到思想,名言跟事相纠缠不清以后,体性就产生变化了。所以,我们对于名言跟业力之间的相互关系,唯量及唯假,就是会产生互相的影响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