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方说有一个人,你很不喜欢他,这个人是依他起性,他也没好坏,不喜欢他就是你过去结恶缘。那么结恶缘,他出现在你的身心世界,你不可能把他请走,你这个业力不能改变,是吧?业力叫认命;但是你能够改变名言,就是说你有两个选择。第一个,你把他想成是你的恶知识,是来障你的道的,欸,他果然障你道了。
第二个,你把他想成是你的善知识,哎呀,他是我非常难得的提婆达多,他果然扮演提婆达多,因为提婆达多帮助佛陀成长。你想想看没有他,你怎么修忍辱波罗蜜,所有的波罗蜜都可以在顺境修,只有忍辱不能在顺境修。忍辱波罗蜜这个莲花只能够在污泥中成长,就是忍辱波罗蜜只能够在逆境成长。所以说,哎呀,这是对我生命太珍贵了,稀有动物;我好不容易遇到提婆达多了,得好好保护他;因为我的忍辱波罗蜜要靠他来帮助我、刺激我。名言就是说,你认为他是你的善知识,他果然扮演善知识。而这个名言是怎么样?操之在我。而业力我们不能决定,不能改变业力,因为已经成熟了。
所以《唯识学》很强调名言,一个修行人必须破除错误的名言,安立好的名言,它完全从名言如理思惟下手。就是我改变不了世界,但是我可以去解释这个世界,我说了算;在生命里面我认为你是我的善知识,你就是我的善知识。所以,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主导阿赖耶识;就是我拼不过你生死业力,但是我可以重新诠释你;我改变不了你,但我可以解释你。这个人生是我自己说了算,因为第六意识有主导性。
第5集《禅观与净土》观照篇
在这个地方,人生就化被动为主动,本来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,欸,结果你把每一件人事,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以后,你变成一个菩萨道了。这个人生本来对你来说充满逆境,结果变成是个光明的道路。你就化被动为主动了,人生是我说了算。所以,它这个名言是很厉害的,《唯识学》它善用名言是很厉害的。
好!我们看最后一段做一个譬喻。“于过去事等,梦像二影中;虽所缘非实,而境相成就”。就是说在过去的事实当中,这件事已经发生过去了,你去回想它,或者做梦,梦中的影像跟你过去的回想影像,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个镜像。这个意思就是,不管依他起也好,名言的相状也好,其实就是梦幻的影像。在《唯识学》来说,它是要你借相修心;它认为说第八识你别管它。你有本事释放业力,我就有本事安立名言;他用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。
我们看到《唯识学》告诉我们人生两个相状:第一个叫唯识所现,这个地方你别动它,你改变不了业力;第二个是唯识所变,这个是你可以努力的,因为思想是你说了算,你可以透过佛法的教理、前人的经验;释迦牟尼佛遇到这件事情,他是怎么处理的?他是怎么去想这件事情的?我们可以透过前人的经验,可以去安立很多对修行有利的名言。
从唯识的角度,它是对治法;前面的四念处,它也是对治法。你看,观身不净。这个色身你如果认为它清净那就惨了,你就是生起贪爱心;你说它不清净,你就厌离了。这个色身是好是坏,你说了算。《唯识学》的意思就是对治,它是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,来调伏生死业力的相状。但是在对治当中,它还不圆满;我们先讲对治,破妄法门,这个是一个前方便。
举一个例子,《唯识学》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,就是名言安立。说有一个母亲,她跟女儿共住。这个女儿工作了一个月以后很辛苦,她拿到薪水,去商店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;人总是有荣耀的事情是希望跟亲人分享,回家以后,就把这帽子戴在头上,希望给她妈妈看,得到她妈妈的赞美。她妈妈在厨房炒菜,炒一炒又送到客厅,又跑去厨房炒一炒,非常忙碌都没看到。她想不行,我的荣耀要跟母亲分享,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,妈妈去拿冰箱总会看到。结果她妈妈去拿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。这个女儿就很沮丧了,吃饭的时候就不讲话了;她母亲就说,你今天好像不太快乐。她说是啊,我买一个帽子给你看,你也不看。她妈妈看她很委屈,她妈妈更委屈: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看到。
所以,众生各打各的妄想。我现在体会人际关系为什么复杂?它不只是业力。如果业力很简单,善恶;因为业力加妄想,这很复杂。人生为什么无解?就是业力跟妄想结合起来就无解了。偶尔有解,就是你们两个刚好打相同的妄想,那是偶尔重叠,大部分都是各打各的妄想。人生它不是只有业力而已,如果业力它很简单,所有的制度定下来就没事了。人生是业力、妄想跟执著,三个东西混在一起。人生怎么会有解呢?除非你自己去改变,否则人生无解。所以,改变只有靠第六意识,从你的思想名言,重新安立。这个是唯识的概念,它是对治的法门,这个法门也非常好,但它不是我们今天的根本。
根本我们看第二个,就是什么叫平等法性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