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,你去看没有修行的人,他临命终的时候,不管几岁死,五十岁也好、六十也好,没有人认为他应该走,“哎呀,我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,应该再多活几年”,没有一个人心甘情愿走的。诸位要记住一个观念:人生好歹你是要还,就心甘情愿提前归还,这对你有好处:第一个、你的福报还在;第二个、等到临命终的时候,你的痛苦会比一般人降低很多,我这叫做提前归还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人生观”,有三种:第一个、业力的人生观;第二个、思想的人生观;第三个、真如的人生观,本来就没有生,我也就没有失去什么。你的人生观很重要,影响到你的修行的境。天台宗叫做种性,你用什么东西来思考人生?它决定一生的修行成败,决定你未来格局的大小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来做总结:春秋时代,楚国有一个国君,他在一个重要的狩猎日子,带了他的这些军队,把祖先留下来的七宝做的弓箭,拿到树林去狩猎。回来清点的时候,“欸,这个弓箭不见了”,那事情就严重了,这是祖传的弓箭。就开始找找找,找了几天也没找到。但这楚国的国君也不是一般人,他也能够转他的思想,后来哈哈大笑说不用找了,他说,“楚人失弓,楚人得弓”。我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国君,丢掉弓箭,我的国人得到了,弓箭也没有离开楚国,我也对得起祖先嘛,所以,从一个大楚国的概念,我没有失掉。这个人有楚国的胸量,难怪他会做国君。他把小我的思想放掉,以楚国为所缘境,了不起。
孔夫子听了以后就不高兴,说这个人还有进步空间,干嘛要楚人得弓呢?因为儒家思想以人为本,你应该把“楚”字拿掉,“人失弓,人得弓”,楚国的国君丢掉,魏国不能得到吗?齐国人不能得到吗?你心量放大一点嘛。所以,孔夫子认为把那个楚字擦掉,他说人失去弓箭,人也得到弓箭。孔夫子了不起,以人为本,所缘境是所有的人类。
老子听了以后,对孔夫子思想不太满意。老子是道法自然,你人失去弓箭,干嘛要人得到呢?猴子不能得到吗?狮子不能得到吗?你应该说,“失弓、得弓”就好了,把这个人拿掉。所以,老子今天的思想更伟大。就是说,同样失去弓箭,你怎么解读?看的出来你这个人的胸量、格局,你未来的成就。为什么同样布施、持戒,有些人成就人天果报、有些人成就阿罗汉、有些人成佛、有些人到极乐世界,因为他有不同的念想。
来,我们看佛教徒,如果你把弓箭失掉了会怎么想?一般人会讲业力,我跟这个弓箭的业力成熟了,我跟弓箭结十年的因缘,十年到了就结束了。不错,但是还有进步空间,业感缘起。第二个、学唯识的人失掉弓箭,他怎么解读?“哎呀,太好了,我终于有机会再买一个新的弓箭了”。他做正面思考,我改变不了弓箭的离开,但是我可以做正面思考,我本来就很想买一个弓箭,但是不好意思,现在丢掉了,我就理直气壮了。
学过《楞严经》真如缘起的人,看到失弓“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”,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得到弓箭,当然也没有失去弓箭。弓箭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,暂时地陪着我而已。“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。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”,对我来说没有得到,也没有失掉,它只是一个陪我成长的过程而已。
三种思考,决定了三种人生观。
好,我们先说到这,休息十分钟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;http://www.a2san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