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仨移步到国子学堂,迈进学堂,见到的也是一片残破景象。
在杨衒之的印象中,国子学堂前有用三种字体刻成的石经十八碑,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,刻写的是《春秋》《尚书》这两部经,用了篆体、科斗文、隶体三种字体来刻字,是东汉右中郎将蔡邕书写的笔迹。石经是东汉时期所立,当时共立下二十五碑。到北魏时,还留存十八块碑,其余的都已残毁,但现在啥都没有留下了。
另外还有石碑四十八块,正反两面都用隶书刻写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《公羊》《礼记》这四部经书。还有一块《赞学碑》,都在国子学堂前面。
此外,还有六块石碑刻着曹魏文帝曹丕所写的《典论》,到太和十七年(493年)尚存四块碑。
这附近还有辟雍(周天子所设的大学)和太学(国家最高学府)。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,就将这片区域题名为“劝学里”。到了武定四年(546年),使持节、尚书令、大行台、渤海王高澄把石经都搬迁到邺城去了,此地不再留有任何石经。
白曜拱手问道:“胡公、杨公,某鄙陋,不识石经之用,敢问此乃佛经耶?”
胡孝世正色答道:“非佛经也,此乃儒家经典,圣贤之书。读书人若想在朝廷当官,必研习石经所刻之文章。朝廷取士,必考其文。”
白曜挠了挠皮弁:“这般石头刻字,比咱们贺兰山岩画还费事,汉家夫子何不书诸羊革?”
胡孝世捻须笑道:“小郎有所不知,昔年蔡中郎奏请刊石,正是为定经义、息讼端,防止私篡经义。昔董卓焚洛阳,惟此石经与太学门阙岿然独存。”
胡孝世抚碑沉吟:“石虽不能言,但最可信。纵兵燹毁城,终不灭圣贤之道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